關於地區3450的歷史 (中文版)

國際扶輪第3450地區簡史

賀錦平前地區總監2009年07月


賀錦平前地區總監以簡易筆觸介紹自1919年首個扶輪社在上海出現,到1931年香港成立首個扶輪社至21世紀的今天,娓娓道來,讓我們只需花數分鐘時間即可了解3450地區發展史,實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。

從一位渴望交友的寂寞男士開始,扶輪發展至今,已成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服務團體。104年前,第一個扶輪社只有四人。今天在全球的200個國家和地區中,已建立超過32,000個扶輪社,約1,200,000名社員。

直至1919年,扶輪擴展至亞洲,並在菲律賓、中國和印度組成扶輪社後,扶輪才真正能夠被稱為“ 國際扶輪 ”。明證了扶輪普遍地為世人所接納,它的理想充滿了生命力和號召力,完全超越了國界、語言的隔膜,更衝破了種族、宗教和信條的屏障。

當1919年中國第一個扶輪社在上海出現時,大家都懷疑「扶輪」這泊來品,能否服膺中國的水土。 其後,兩個扶輪社相繼成立︰1923年在天津,1924年在北京。直至1931年香港扶輪社成立以前,全中國仍然只有這三個扶輪社。

扶輪在中國繼續拓展,到1932年已有七個社。新增的三個社成立於滿州的三個城市︰大連、哈爾濱和瀋陽。只是,滿州三個扶輪社僅曇花一現。同年日本佔領了滿州,當地扶輪被迫令停止活動。

1932至1935年間,得力於已故王正延博士(維多利扶輪社周振榮前社長的近親)的大力推動,中國各地成立了十一個新的扶輪社。 王正延博士被推選為首任區總監。

1937年當日軍侵佔上海時,中國共有廿三個社,香港有一個社,菲律賓有三個社,共有社員1,211人。國際扶輪再將此地區重行分劃如下︰

1937年10 月*第96地區取代第91地區,覆蓋中國華南、香港和菲律賓,共有

十一個社,529名社員;

*第97地區覆蓋中國華中,共有十一個社,475名社員;和

*第98地區覆蓋中國華北,共有五個社,207名社員。

1938年,菲律賓脫離了第96地區,但澳門則被編入。不過,當時萄屬的澳門未有扶輪社。

隨後四年、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,很多被日本佔領的中國城市,仍有多個扶輪社被容許繼續活動。根據當時國際扶輪社的指南記載,在這四年當中1938年有廿五個社,1939、40、41三年均有廿六個社。這廿六個社包括那些在重慶、成都、長沙和西安等未被日本佔領的城市。

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日本改變了其政策,在日本及其佔領地區均禁止扶輪活動。隨後的四年,戰時首都重慶一直被空襲,但在重慶的扶輪社並未停止運作。 國際扶輪紀錄顯示,重慶的扶輪社堅持每週例會,只是每次的聚會地點不同,當空襲警報響起,便口頭傳遞,通知給每位社員新的聚會地點。

長沙雖然沒有淪陷,但是日本的主要目標,三次遭受猛烈攻擊。扶輪社在日本攻擊時移到城外繼續舉行例會。

二次大戰期間,日本不允許扶輪社進行例會活動,上海的扶輪社被迫停止運作,但扶輪社員仍然不定期舉行會議,地點多數在社員家中。

戰時的中國扶輪社員展示了無比的生命力和勇氣,儘管空襲不斷,危機處處,但在國民政府管治的中國西部地區,仍成功地在蘭州、梧州、桂林、貴陽成立了四個新扶輪社。在1945年8月當日本向盟軍投降時,在中國共有九個扶輪社以及295名社員。

由於戰時的空襲和領土失陷,扶輪在中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,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景象卻非常令人鼓舞。每當日軍撤出當地城市之後,扶輪社員就立即恢復其扶輪活動。

第96、97和98三個地區之中,在戰後首先獲得國際扶輪恢復會藉者乃香港、上海、漢口和北京等的扶輪社。這三個地區再次由戰後的首位地區總監王正延博士一併督導。

翌年,三個地區再次重組。於1950年,三個地區改編為︰中國華南的第57地區包括台灣、香港和澳門;中國華中的第58地區及中國華北的第59地區。三個地區在扶輪1950-51年度共有廿二個社以及1,091名扶輪社員。順帶一提,戰前,台灣是併在日本地區之內。

香港扶輪社自1931年成立,十年後因太平洋戰爭而被迫暫停,但在1946年恢復活動,並在1947年輔導成立澳門扶輪社,1948年輔導成立九龍扶輪社。而戰後首個台灣扶輪社也在1948年創立。

中國的形勢急劇轉變,1949年共產黨主政中國後,中國大陸的扶輪活動完全停止。 隨後,戰後三個地區的廿二個扶輪社,只有香港、九龍、澳門、台北仍然繼續活動。國際扶輪有見及此,乃於1951年7月1日免除了它們扶輪地區的名義,改為指派己故胡惠德醫生擔任首位行政顧問,直接督導香港、澳門、台灣地區的扶輪活動。

為了爭取恢復地區的名位,香港和台北的社員乃大力擴展新社。香港扶輪社於1954年輔導成立了香港東區扶輪社和香港西區扶輪社。同年,台北扶輪社成功地在台灣組織了十一個新社。 結果,國際扶輪決定於1960年7月1日將香港-澳門-台灣地區的扶輪社組編為第345地區,共有十七個社,764名社員。 戰後首任地區總監是台灣的郭克悌前總監。剛巧,筆者也是同年,1960年,加入扶輪社,有幸見證345地區成立的新一頁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扶輪在台灣發展非常迅速,很快再衍生了兩個地區︰即台灣中部的第346地區(1978)和台灣南部的第347地區(1984)。

扶輪發展如雨後春筍,1986/87扶輪年度,第345地區(香港-澳門-台灣北部)己增至101個社。因此,一個地區總監實在難以有效地督導所有這些社。於是1987年7月1日,國際扶輪成立新的348地區 (台灣北部),而第345地區被重新組編,只包括香港和澳門的社,共有廿七個社,由黃志偉地區總監領導。第345地區於1991年更改編號為第3450地區。

1995年1月,蒙古國第一個扶輪社 – 烏蘭巴托扶輪社創立。自始,社員穩步增長。由2000年7月1日起,國際扶輪批准修改第3450地區之版圖以覆蓋蒙古全國。在2003年2月,國際扶輪理事會決定分配北京和上海的兩個臨時社由本區監督。這兩個臨時社被國際扶輪接納為正式會員及受其直接督導後,於2006年2月8日脫離本區。

成立扶輪社咨詢中心的情景恍如昨日,自1985年,我們在銅鑼灣現址擁有自己的物業。扶輪社咨詢中心有效連繫3450地區各扶輪社。當然,在悠長歲月中我們有些改變,如室內裝修和人員變遷等等。很高興扶輪社咨詢中心的服務得到擴展和提昇,以應對近年來扶輪社和社員不斷增長以及扶輪社新的需要。

國際扶輪3450地區包涵香港、澳門和蒙古國。在2007/2008年度地區總監黃紹開領導下,來自不同行業和專業的新社員快速增長;香港金融中心扶輪社和蘭桂坊扶輪社相斷成立。

王永權地區總監在2008/2009年度任內,3450地區分別加入TAMIR 扶輪社、獅子山扶輪社、九龍塘扶輪社、中區扶輪社。

今天,第3450地區共有63個社以及大約1,700名社員︰48個社在香港,6個社在澳門,8個社在蒙古及1個網上社。在台灣,他們已發展至七個地區。悠悠往事使人津津回味,尤其是筆者在1981-82年度出任345地區總監涵蓋香港、澳門和台灣三地的時候。叫人欣喜的,當其他地區正流失社員時,3450地區以重質多於重量地開創新的扶輪社,以達致社員的增長。